DX11更新說明

Closers在更新DX11以後,對於垂直同步會影響跑圖讀取的部分 “似乎” 已經被改善了。
因為個人目前實測不論開啟或關閉遊戲內的垂直同步,讀取速度似乎沒有影響太多。
因此可以自行開關遊戲內的垂直同步測試看看,若畫面流暢且讀取速度正常,則可以不用此文所提供之方法。

緣由

因為最近剛換電腦了,從i5-4460換到了i7-12700,升級很有感, 畫面非常流暢
說是有感,但是發現到一件事:
在跟社團的跟朋友打本時,在副本讀取畫面時,
我都是第一個開始讀取,但常常是跟其他人同時讀取完畢,甚至是最後一個跑完還卡相對久的時間
(在副本讀取時會大約卡在52%好幾秒才會繼續動)
以及在跑圖時,會一直卡100%好幾秒(接近10秒左右)
就想說明明把遊戲放在M.2 SSD裡面怎麼會有這種情況

目前配備簡述

僅提供參考,仍以自身實際使用情況為主
CPU: i7-12700
顯卡: GTX 1050Ti
硬碟: SNVS/500G


改善讀取速度

在進一步用這些方法之前,建議將遊戲存放至SSD槽中,確保基本的讀取速度提升

因此我就上網查了一些資料,看到韓版這篇文章,說明怎麼提高讀取速度
簡譯如下:

  1. (可選) 改用全螢幕
  2. 關閉垂直同步(如圖)
  3. (可選) 打開工作管理員 => 點”詳細資料” => 找到”CW.EXE” => 點選”設定親和性” => 把”CPU 0”點掉 => “確定”完成
    註:每次開遊戲需要重複3的操作

然後通常我不用第1點,所以試了第2點,結果很明顯的速度變得快很多,所以我就沒有用第3點了
關閉”垂直同步”後,之前跑圖會卡100%好幾秒的情況消失了

但是這時候另一個問題出現了,如同上面文章所提到的
關閉遊戲裡的”垂直同步”後,會讓遊戲不時產生卡頓感(掉幀)


拿回流暢的畫面

跟朋友討論說有可能是螢幕Hz數不夠導致,但因為一些原因所以沒辦法馬上換螢幕
所以我試了一些方法,例如從顯卡驅動來開啟垂直同步等等,依舊會有掉幀情形
因此我就再繼續找資料,找如何同時顧及讀取速度+又有流暢的畫面
於是我就找到的這篇
裡面提到2個軟體:

  1. Nvidia Profile Inspector
  2. Rivatuner Statistics Server

其中第1個似乎因為很久沒有更新,所以沒辦法使用(可能是驅動程式版本太新無法抓到)
第2個就是這篇文主角,簡稱RTSS


使用RTSS

注意:若你的螢幕支援Nvidia G-Sync 或 AMD FreeSync的功能,則使用這兩個功能即可。RTSS方法是給比較普通的螢幕使用
針對Closers的使用教學是參考這篇
RTSS載點

拉到最下面會看到”Download Locations”
上面教學使用7.2.3版,個人是載了7.3.2版,似乎沒什麼問題,因此版本隨意選

設定前先把所有相關垂直同步設定關閉(遊戲裡的、NVIDIA 控制面板等)
下載後解壓縮,點裡面的”RTSSSetupOOO.exe”(OOO是版本)安裝完打開
可能會在右下角工作列(要再去點開)

設定方式

  1. 如圖:左下角”Add”點開(1),找到遊戲資料夾,點選”CW.EXE”(2)
  2. 注意左邊”CW.EXE”有沒有選到
    將紅方框內數值進行設定, 可不用關閉遊戲,設定會實時生效

然後就可以點右上角(一條線的標誌)最小化(不能關閉RTSS)
雖然RTSS會在後台運行,但是RAM的佔用量非常小可以忽略

然後大功告成,現在應該會有很快的讀取速度跟很流暢的畫面了

附錄:RTSS是什麼碗糕

有關RTSS的原理與介紹,可以參考巴哈這篇文章介紹(使用APEX來說明與設定)
有關上面設定的Scanline sync(掃描線同步)說明(節錄巴哈文章):
掃描線同步利用純軟體的解決方案,一樣可減少畫面撕裂,同時比一般垂直同步產生更低的輸入延遲。由於人眼感知運動的方式,它還有助於消除不屬於上文所說的可變刷新率 (VRR) 面板上,產生的不穩定卡頓
就是一個利用軟體達到Nvidia G-Sync 或 AMD FreeSync的效果(可以處理卡頓跟畫面撕裂)

掃描線同步使用時機:
當顯示卡負載或使用率( 原文為GPU load )較低時,掃描線同步效果最佳。
由於Closers並非3A大作等需要相對強大的硬體(顯卡),所以對於大部分顯卡都是符合此條件(GTX等級以上基本上應該都行)

更進一步從影片說明時機(雖影片主要是指G-Sync 或 FreeSync但原理應該類似):
螢幕Hz數與顯卡輸出FPS數很接近時是理想的使用時機
由於Closers本身限制,FPS只到60,與大多普通螢幕的60 Hz相同,因此是很理想的使用時機

其餘更詳細的說明就請看上面巴哈的文章
至於有關垂直同步、G-Sync 或 FreeSync等技術名詞說明,則參考另外這篇、或者影片說明

有關此文章或其他的問題,可以透過Discord或FB來提出